1.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全诗

2.“红藕香残玉簟秋”全诗是什么?诗人?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哪首诗的 site:sanwen8.cn

4.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的全文是?

5.红藕香残玉簟秋什么意思啊?

红藕香残玉簟秋歌曲原唱_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下面是其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全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

“红藕香残玉簟秋”全诗是什么?诗人?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释义:一种离别的相思,你和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出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主要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点绛唇·寂寞深闺》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哪首诗的 site:sanwen8.cn

这是作者思念其丈夫而不可排遣之情的诗篇。写于丈夫处出远游游学之时,是一首历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名作。

[原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注释]

红藕:粉红色的荷花。

香残:花谢了。

簟(dian电):用细竹条编的席子。

轻解:轻轻地提起丝绸的裙子。

兰舟:黄心木制成的小船。

花自:一作“花落”。

[诗译]

粉红色的荷花

美极了

可是已是凋谢的时候

你看

秋天的席子都凉了

我轻轻地提起丝绸的裙子

独自登上小小的木船

只是想看看有你的信寄来?

以慰我的思念之情

等到大雁排成一字飞回的时候

已是月光照满西楼

花儿自然会飘零

水自然会流动

那么

一样的相思之情

却成了两处的愁绪

互相思念的情怀

是无有计可施的

无法消除

刚从舒畅了眉头

思念却又将心头占满  

[简析]

这首词从感情的蕴含溢于言表,转入直抒相思愁情,展现出有情之人在两地同心,遥遥思念的感人画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不断的形象,可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相比美了。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的全文是?

李清照

一剪梅

》,全词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什么意思啊?

全词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自:宋诗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一一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赏析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凄凉别后两应同。写满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随了浮云,逐了流水,几番花落,几番憔悴,终抵不住相思的侵蚀,淡了花容,失了颜色。李清照用最美丽的文字,给我们细细的临摹着时光的影子。

于是,所有的愁绪,横亘掌心,饮不尽,诉无言,似堆于眉心、挂于眼敛,却又无从舍弃。“情”要用“计”来“消除”它,其沉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展现无余。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种愁绪,似在摇曳的风里,又像在在飘零的雨里,纷至踏来。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见得到,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不得见。即使偶尔舒展眉头,心头上的愁锁如何解开?谁又能解得开?纵是满目繁华,已不在!这样的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或许在李清照清冷孤寂的晚年,每每念及此处,也只有断魂的牵挂,在岁月的尘埃里愈显明晰透彻,了无尽头。

如果生命是一首千古不绝的词,李清照做到了。

一、释义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二、出处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三、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四、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二、赏析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百度百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百度百科-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