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介绍三峡人家

2.山歌这个词语要怎么解释

3.1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分别是什么?请说出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民歌与其他民歌音乐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哭嫁歌词的文学价值分析怎么写_哭嫁歌歌词

关于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论文

  摘要

 民歌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辽南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

 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地域;文化特色

 民歌,以人民集体性即兴编创、口头传唱、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最真实、最深切地表达着民间百姓的感情、意志和愿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作为东北民歌的分支,大连新金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而体裁类型多样的金州民歌也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一、民歌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征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经过不断加工、改造、提炼而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民族特征。一般来说,传统民歌具有实用性和性两大功能,并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功用、不同表现方式及音乐形式特点,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吟咏调、舞歌、酒歌六大类别。其中号子、山歌、小调是汉族民歌的重要类别。号子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配合劳动节奏和有节律的肢体运动而歌;山歌用于山野劳作、休闲或交往时而歌;小调用于休闲、或轻松劳作时而歌;吟咏调用于民间叫卖、哭丧、诗词吟诵、哄孩、哭嫁等活动中;舞歌用于节日喜庆、日常活动仪式中的民间歌舞表演,是一种融舞蹈于一体的歌唱;酒歌,即相聚饮酒时而唱的歌曲,是我国古老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汉族民歌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东北汉族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东北汉族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中语言的诗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多使用衬字衬词,常带有一定叙事性,反映了东北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特别是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东北汉族民歌的`调式主要是以小调为主,其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节奏欢快、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歌曲开头常使用重复或者同音反复的表现手法,也使用“加花”、“紧缩”等表现手法。代表性曲目如《东北风》、《小拜年》、《摇篮曲》、《回娘家》等。

  三、大连新金民歌的艺术特点

 大连新金民歌起于新金县(现普兰店),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来的影调戏、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等因素。新金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同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新金民歌的体裁种类丰富,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新民歌类。大连新金民歌的调式大多为大调式,且短小精悍,音调高亢、嘹亮;也有一部分为小调式,用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绪。新金民歌一般用真嗓演唱,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还有一些民歌是唱、说结合,与观众对答互动。新金民歌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阮、笛子、二胡、板胡、唢呐、打击乐器等。内容主要有唱男女爱情、劳动欢愉、四季风光、家园美好等。代表作品有《卖饺子》、《打纸山》、《梅花开得好》、《猜花》、《四季花儿开》等。

  四、金州民歌的艺术特点

 金州民歌体裁类型多样,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秧歌调、单鼓调及其他杂调等。金州小调曲调流畅,其调式主要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节奏多为2/4拍和4/4拍,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等。金州劳动号子也称为海号子,一般为中板速度,曲调铿锵有力,它鲜明地反映了金州渔民的豪放性情。根据分工不同,金州劳动号子主要有捞鱼号子、摇橹号子、拖船号子等类型。金州秧歌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作品如《看娃娃》、《小寡妇观灯》、《盼情人》等,另外还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的歌调,如《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金州单鼓调也是一种歌舞音乐形式,起初主要用于祭祀、跳神等宗教性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形式。另外,当地艺人结合二人转、金州影调、大鼓书等音调,还发展出一种所谓的杂曲杂调样式。除上述金州秧歌调的曲目外,代表性作品还有《卖扁食》、《关花灯》、《二姑娘拜年》、《小寡妇观灯》、《四季调》等。

 总之,辽南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的总体特点,也融入了山东民间文化等元素,其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凸显了辽南的地域文化特征。

;

怎么介绍三峡人家

两个人不在一起可是ip地址一样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我怎么回事谢谢

内网地址肯定可以一样的,外网就不可以。我们指的IP的唯一是相对来说的。相对于你这个局域网,是唯一的。

那拍卖行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我怎么回事……

买的时候(一口价),注意查收你的信息邮件(也就是心情栏的旁边)。还有,你想买什么,直接键盘搜索。也用不着去交易频道啦…你瞧,拍卖行多方便、超给力呀!

IP地址和网关地址一样是怎么回事

初步诊断,设置错误。

也有平时我们不常遇见的特例:

TCP/IP信息中包括IP地址、网关、子网掩码、DNS服务器信息。在同一台计算机中,IP地址与网关(网关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网络的出口)可以使用一个IP地址,但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这台计算机必须是整个网络的代理服务器(可以称为网络接入服务器或共享网络服务器)。

如果你的网关不是你的电脑,而是一台路由器的话,那这台计算机的IP地址就不能与网关相同了。

不知道你是否明白了!

谁能告诉我哭嫁是怎么回事?谢谢!

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十天以后,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云云。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豹。好在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斑。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过如此吧!现录几段如下。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连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语,却没有列出"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女子大多都要从小时开始学习哭嫁。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又如流传在重庆江北区三圣乡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妈,我在你奶根脚下长大,费尽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的爸呀我的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着明显的三峡特色,也是三峡民风淳厚的表现。如一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之风现已在大多数地方消失,只在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网友的ip地址与我的ip地址一样是怎么回事?

IP地址冲突

谁能告诉我怎么炒股,股票是怎么回事

如何学习炒股是很多股民所迫切关心的问题,可能还没有这样的专业学校,炒股流派很多很杂,短线、中线、长线、技术面、基本面,掌握何种武器,运用于股市很难很难。买卖谁都会,但是赚钱又有几个人。如何入门,我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路,结合自己的实战,觉得1、现代人炒股应具备这样一个条件――电脑炒股。2、现代人炒股应具备这样一个炒股思路:学习――研究――实战。满仓-空仓(每年最少四个月)。

一、学习

1、 了解股市知识:看《炒股必读》、《股市理论》。

2、 掌握炒股理论: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电脑炒股入门》、《精典技术图例》、《分析家筹码实战技法》、《陈浩先生筹码分布讲义》。

3、 看一看分析逻辑:如:《投资智慧》、《投资顾问》、《证券分析逻辑》。

4、 看看股市,培养心态:《大赢家》、《股民日记》、《风云人生》。

5、 阅读大师书籍:如:黄家坚的《股市倍增术》;唐能通的《短线是银》之一、之二、之三、之四;陈浩、杨新宇先生的《股市博奕论》、《无招胜有招》。

6、 看实战案例:推荐陈浩的《炒股一招先》百集VCD、唐能通的《破译股价密码》12集。

二、研究

1、 最少熟悉一种分析软件。推荐使用《分析家》或《指南针》。

2、 用时空隧道(分析家、指南针都有)运用技术指标分析历史,进行实战演习判段。

三、实战

1、 少量资金介入

2、 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炒股方略。

如果想要炒股,自己先要选择一家证券公司,如国泰君安,南方证券等,现在入市保证金很低,2000元左右就可以了。拥有自己的股东代码后,你方可以在证券公司开办网上炒股业务。你可以根据具体证券公司的软件进行下载,比如君安证券用的是大智慧,你只需到公司提供给你的网址上下载软件后就可以开始网上炒股了。

在网上炒股之前,公司会给你一个操作手册,其中会告诉你怎样看盘子,看消息,分析行情等,非常多也非常详细,你要自己钻研。当然如果自己感觉不太看懂,你可以每天关注各个地方电视台的股评,他们也会告诉你一些分析的方法。同时购买证券报或杂志什么的,早点入门。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谢谢

电脑某个软件卡导致程序错误,重启就可以。

谁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你的软件版本不对,可以扫描但是不支持恢复数据保存操作。

建议:下载破解版本的软件或者购买专业版软件或者软件注册码。

谁能告诉我BT是怎么回事?

山歌这个词语要怎么解释

 三峡人家风景区是一个“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大型民俗风景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三峡人家 导游词 范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三峡人家导游词1

 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边缘分的天空下与大家相识,为大家服务。首先,作个简单的 自我介绍 ,我姓胡,大家能够叫我小胡,在接下来的游览中大家有什么问题能够问我,我很乐意帮忙大家,在此我衷心的祝愿峡江的青山绿水能给大家带来一份好情绪,也期望三峡人家能给大家一种别样的风情体验。

 我们的车正在开向胡金滩码头,接下来小胡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三峡人家。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以险著称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面积14平方公里。它是环坝集团历经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创新型景区,它既是大型的三峡自然风景区,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石、瀑、洞、泉等元素在14平方公里内完美组合。它又是大型三峡 文化 主题公园。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楚国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三峡人家的历史人文景观。它更是一个正在时时拍摄的三峡基地,一百多名演员,穿着不同时代的服饰,演绎着不同的历史。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此刻就让我带领大家一齐去体验一场充满色彩的大型生态文化之旅吧!

 各位朋友,眼前这四块峥嵘的岩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生动形象,每当夕阳西照,几十块石头倒映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如演灯影戏一般,故得名灯影石。它是灯影峡标志性的建筑物体,您看猪八戒捧着肚皮一步三摇,沙和尚肩负经囊,紧步相随,唐僧岸然端坐,合掌闭目。若您欣赏的角度适当,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在灯影峡中,最负盛名的是具有“万里长江第一石”之誉的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状,重达100多吨,底部支撑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0.5吨的重量。如此单薄的身躯历经数千万年的沧海桑田,竟能安然无恙,堪称世界奇观,千百年来,雷电击不到它,狂风摇不动它,暴雨冲不毁它,它兀立于石牌之巅。饱经沧桑,阅尽人间万事,显示着神奇的阳刚之美。因而有“万里长江第一石”的美称。当年郭沫若先生游历三峡,见此奇石赞颂不已,写下“唐僧师徒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著名诗句,从山下仰望,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拨,沙僧石就会跳动起来。如此神奇的巨石,被各地的摄影家们从不同角度拍下姿态万千的照片,流传甚广,成为长江三峡的标识之一,有人估算,沙僧石的无形资产已达亿元人民币。

 我刚刚给大家介绍唐僧师徒的时候,就有朋友问怎样不见了悟空的身影,其实悟空真在履行他的职责,在前面为师弟们探路,大家请往对面山崖看,孙悟空正手搭凉蓬,左右张望,用它那双火眼金睛寻找前进的道路。

 各位朋友,灯影石如此神奇请大家不要错过与他们合影的机会。

 朋友们,正如西游记主题曲所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天大家一路上寻幽谷、谈溶洞、登山顶,克服了不少困难,也大开眼界。下面还有一段游程,就让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踏上新的征程!

 从灯影石取经归来我们此刻来到的就是龙进溪了。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小渔船撒开了渔网,初峡亭精巧别致,在近溪的一边,一道水坝已筑起,截住了清幽的龙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龙溪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渔民的家了。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构成了“水上人家”。此刻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年轻一代仍然撒网 ,风里来雨里去,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渔文化。

 大家请看前面的几艘古帆船,过去它是峡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峡地区古老沧桑的历史见证。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每条帆船上都装有两个乌蓬,比较矮的那个乌蓬里面是卧室,供主人睡觉休息之用,立于船头比较高的另一个乌蓬是为主人推桡、摇橹时遮风挡雨之用。过去,峡江一带滩多水险,暗礁密布,航道险恶,加之没有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在江上行船则极其艰难。为此三峡人充分利用聪明才智,设计了风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行。顺水顺风时,升起风帆,利用风力鼓动风帆带动船只前进,则可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 成语 “一帆风顺”即由此而来;逆水行船时则要降下风帆,利用人力拉动船只前进。一边用人在船上推桡,一边用人在江边拉纤,两方齐心协力,才能让船只前进。由此船工拉纤便应运而生,成为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留意一下峡江两岸的峭壁,和江滩的礁石,你就会发现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纤夫们拉纤时的纤索勒刻下来的,那是一代一代峡江人留下来的生活的痕迹。“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泪,恨得要把天地砸。”这是流传在三峡地区的歌谣,是峡江纤夫自己的呐喊。长长的纤绳勒在纤夫赤裸

 的背,拉动着飘摇在波涛中的木船,江帆拉断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橹也折断了,船却依旧在滩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时乘船的旅人不得不舍舟登岸,踏上遥远而坎坷的纤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纤绳?没有人考究这历史有多长,有了长江,有了舟楫,拉纤也许就相伴而生了,这劳动的习俗就沿袭下来。峡江人那执着顽强的抗争精神足可与高山峡谷媲美。

 船工们在拉纤时,为协调用力和减轻疲劳,便喊起了船工号子,高亢激昂的峡江号子,回荡在高山峡谷之间,时而雄浑高昂,时而苍凉悲壮,仿佛生命的呐喊,显示了船工与大自然抗争的伟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船工们在拉纤时,凄苦而悲凉,偏偏两岸又时时传来啾啾不住,哀啭不绝的青猿啼叫,犹如重伤口上撒把盐,越发激起纤夫们的无限凄苦哀愁,使纤夫们禁不住摧肝裂胆,泪湿衣襟。北魏郦道元《巴东渔者歌》写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宋代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也留下:“万树苍烟山峡暗,满江明月一猿哀”的诗句,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好了,朋友们,三峡人家之旅到此就要结束了,虽然在这短暂的相识之后说再见会有很多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感谢大家一路上的支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小胡如果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从你们那里学会成长,最后衷心的祝愿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三峡人家导游词2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秀丽的宜昌参观游览!我姓黄,是大家此行的导游,大家叫我小黄就能够了,这天我们游览是秀丽的三峡人家。一路上如果大家有什么要求,请尽管提出,我必须会竭诚为大家服务,最后预祝大家玩的开心、玩的愉快。

 此刻我们的游船已经行驶在灯影峡中,驶向龙进溪码头。此刻,我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以其“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及原汁原味的西陵百里画廊,融合地质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码头文化,抗战军事文化,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蒙的文化洗礼。

 好啦,我们的游船此刻已经到达了龙进溪码头,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船。

 看!咱们的溪边人家正在举行“娶亲”仪式,咱们也一齐去凑凑热闹吧!听!咱们土家姑娘正在吊脚楼上哭嫁呢!我想一时半会也出不来。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婚俗。

 说到哭嫁,那么有谁明白什么是哭嫁呢对。咱们三峡人家的土家姑娘在出嫁时是必须要会哭,这个就叫做哭嫁。哭要哭得动听,哭要哭得感人。关于哭嫁还有专门的“哭嫁歌”,这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时就要开始学习哭嫁。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爱恨交织,能够说哭嫁是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种特有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就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其中哭嫁的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悲哀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九位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陪十姊妹”。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主角,因此无论她们的家是近还是远,无论是风雨还是阴晴,新娘家都要打轿派专人去接。十姊妹聚齐之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齐,摆在堂屋的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在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在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的中间。哭的资料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除了哭嫁以外,咱们三峡人家的“娶亲”也是别具一格的哦。

 当新郎来迎亲的时候,媒人走在最前面,一队人敲锣,一队人拿铳,先向舅家送上厚礼一份,这叫做“代还骨种”。另外咱们土家人的拦门礼也是独有特色的,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的总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门口,女方则在大门前摆放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如果男方总管赢便可进门迎亲,如果是女方总管赢,则只从桌子底下爬过去了。

 在新娘出嫁的时候,凤冠霞帔,百花裥裙,大红绣鞋,由娘家的兄长就用七尺红棱作“背亲带”,拦腰将新娘背起;嫂嫂打开新郎送来的红伞,将新娘遮住送上花轿,这就叫“遮露水”;亲兄弟要站在轿子两旁,意为“守护”;娘家的总管则提着两壶美酒,在周围洒酒,意为“辞行酒”。这时新娘还要唱“哭上轿”。等新娘上路以后,如果遇到了别家的迎亲队伍,两位新娘就要互换一只露水鞋,以此来表示姊妹的友谊;新娘进新房要猛踩一下门槛,拜天地后要抢坐新床,俗称“守床”,关于守床的坐床习惯是,以床的中线为界,男的坐在左边,女的坐在右边,而有心计的新娘呢,常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日后新娘在婆家的地位,尽管如此,新郎也不甘示弱,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揭开盖头,新娘才嫣然一笑。

 哭嫁”、“娶亲”是三峡人家繁衍生命的仪式,是对生命的向往、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各位朋友,锣鼓已经敲响,娶亲仪式即将开始了,新娘有许多嫁妆,需要人手去挑去扛,让我们也过一把瘾,去扛嫁妆,加入到娶亲队伍中去吧!

 作别溪边人家,魂儿却丢在了吊楼里。置身这一方弥漫着风情的山水间,无须说话,就象溪谷里点缀的一条渔船,一个棒棰,甚或一只鸭,那种融合,只须用心体会。回到龙溪楼,依依不舍的感觉逐渐浸染了整个身心,潜意识里的那种骚动与渴望,在这条风情的溪谷里得到满足,那段渐已逝去的岁月,在那里重拾起。漫步溪边人家,既是心灵的放松,更是风情的体验,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生命灵魂之旅。

 好了,我们这天的行程到此就要结束了。这天游览了三峡人家的:一个馆(石牌抗战纪念馆),两个个性项目(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和杨家溪军事漂流项目),三个第一(三峡第一湾?明月湾、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长江第一石?灯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又分为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亲身体验了一下三峡人家的的特色。感谢大家这天对我工作的配合和给予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忙,在这次旅游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期望这次完美的三峡之旅能够在你们的记忆中留下秀丽的一幅梦幻的山水图。

  三峡人家导游词3

 各位游客,告别奔放缠绵的情侣瀑,前面的吊脚楼里已飘出了清爽怡人的茶香,就让我们去品味溪边人家颇具特色的“一匹罐”大叶茶吧!走进吊脚楼的茶室,一种农家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茶室内摆放着八仙桌,木椅子,桌上放着大碗,碗里的茶色金黄,清香四溢,让人飘飘欲仙。这种大叶茶茶色颇似红茶,但与红茶迥然不同。它是由三峡地区著名的“一匹罐”泡制而成。为什么叫“一匹罐”呢它自峡江的高山半高山地带,叶片肥大,泡茶时,往往一个茶罐里只需放一匹茶叶,浸泡出来的茶汁也十分浓烈,还可反复加水3至4次。

 且这种茶叶只有用土罐浸泡出来的茶叶味道才更醇厚,故名“一匹罐”。“一匹罐”茶香气浓烈,清心润肺,是炎炎夏日解渴止暑的上优茶叶,茶汁过夜不馊,味道却愈加纯正,故颇受人们的欢迎。说起它,还有一个 传说 :传说南海观世音助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飘过西陵峡时,见峡江两岸山青水茂,但是百姓都异常穷苦,于是慈悲之心,从空中撒下了一些仙界的大叶茶种,大叶茶从此遍布峡州。这个 故事 称大叶茶是“神来之物”,足见它是历代推崇的上乘之茶。

 各位朋友,品尝了“一匹罐”,听了传说故事,大家感觉如何呢如果大家想买一点带给家人的话,楼下的摊点上有卖的,十分便宜,大家可去选取购买。

 朋友们,在竹林掩映之中,一排吊脚楼沿溪而建,这就是“溪边人家”了。它们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吊脚楼上吊着大蒜、包谷、红辣椒、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吊脚楼下小狗“汪汪”的叫着,仿佛在说“欢迎欢迎”。吊脚楼前的大石头上,几位山里妹子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热烈缠绵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似在演奏一曲深情的恋歌。

 各位朋友,溪边人家正在举行“娶亲”仪式,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吊楼上,姑娘正在哭嫁,依依不舍家中亲人,一时半刻还不能出来。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峡人家的婚俗仪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哭嫁”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哭的越悲惨越感人。姑娘一般要从十二、三岁开始学“哭嫁”,还要专人进行教哭,教的人大多是哭嫁优秀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哭嫁是一种美,一种智慧,哭得动听、哭得悲戚、哭得感人,其形式又多种多样,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资料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爱恨交织,是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种特有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

 三峡人家“娶亲”别具一格。新郎迎亲,媒人在前,一队人鸣锣,一队人执铳,先向舅家送上厚礼一份,名曰“代还骨种”,拦门礼独有特色,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门口,女方则在大门时摆放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三峡人家爱歌舞,刚学会说话就能 唱歌 ,刚学会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凝聚着三峡人家的生活),若男方总管赢,便可进门迎亲,若女方总管赢,则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新娘出嫁时,凤冠霞帔,缨络垂旒,云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由娘家的兄长用七尺红棱作“背亲带”,拦腰将新娘背起,嫂嫂打开新郎送来的红伞,将新娘遮住送上花轿,这叫“遮露水”,亲兄弟要站在轿子两旁,意为“守护”,娘家总管提两壶美酒,在周围洒酒,意为“辞行酒”。这时新娘要唱“哭上轿”。

 上路后,围鼓响手双吹双打,轿前轿后,前护后拥,陪嫁随之,如遇到迎亲队伍,两位新娘互换一只露水鞋,以示姊妹友谊,新娘进新房要猛踩一下门槛,拜天地后要抢坐新床,俗称“守床”,其坐床习惯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日后的地位,新郎也不甘示弱,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揭盖头,新娘嫣然一笑,闹新房对歌欢声,直至深夜。

 婚后三天回门,一切如常,恰如三春花事过,随来的四月五月天气,仍是新竹新荷,只觉人世水远山长。哭嫁”、“娶亲”是三峡人家繁衍生命的仪式,是对生命的向往、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各位朋友,锣鼓已经敲响,娶亲仪式即将开始了,新娘有许多嫁妆,需要人手去挑去扛,让我们也过一把瘾,去扛嫁妆,加入到娶亲队伍中去吧!

 作别溪边人家,魂儿却丢在了吊楼里。置身这一方弥漫着风情的山水间,无须说话,就象溪谷里点缀的一条渔船,一个棒棰,甚或一只鸭,那种融合,只须用心体会。

 回到龙溪桥,依依不舍的感觉逐渐浸染了整个身心,潜意识里的那种骚动与渴望,在这条风情的溪谷里得到满足,那段渐已逝去的岁月,在那里重被拾起。

 漫步溪边人家,既是心灵的放松,更是风情的体验,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生命灵魂之旅。

 各位朋友,此刻我们要告别龙进溪了,请大家把笑声留在那里就行了,心和魂可必须要带走哟。

  三峡人家导游词4

 朋友们,我们的游船靠岸了,咚咚的鼓声敲响了三峡人家的热情和豪放,清幽的溪谷向我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请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急切的情绪,注意下船安全。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这条清溪叫龙进溪,她是三峡人家风景区最具风情的景区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长廊石桥,掩映在摇曳的枝叶中,衬托出一种古朴幽深的意境。桥下一湾清水,清澈见底,波平纹静,目之所视,温顺如处。正对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条带状石岭从山顶蜿蜒而下,快临江时向上高高翘起,活象一条巨龙,而看那龙头所向,似要跳进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龙进溪因此而得名。

 龙进溪里,溪水碧绿,波光粼粼,林木苍翠,枝繁叶茂。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相闻;古帆船静泊水中,吊脚楼掩映竹林,水车“咿咿呀呀”在水中转动,山民们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过着原始古朴的生活,唱着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朴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峡江号子。舞蹈还是那么野性,菜肴还是那么地道,山民的热情还是那么如酒般浓烈醇厚。走进这条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种“步入桃源不知归”的醉意。

  三峡人家导游词5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走进三峡人家风景区。我叫__,是各位这天三峡人家之旅的导游,很高兴与大家相遇相识并为大家服务。在此我忠心祝愿峡江的青山绿水能给大家一份好情绪,也期望三峡人家之旅能给大家一种别样的风情体验!

 三峡人家风景区是一个“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大型民俗风景区”。“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段,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面积4平方公里。三峡人家之美,美在“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妩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壮丽,石有石的气质,它包括龙进溪,天下第四泉蛤蟆泉,灯影洞,黄龙瀑,神鹰瀑及巴王寨等,与之相邻的还有另一个4A级风景区石牌要塞旅游区杨家溪谷军事漂流风景区。那里有三峡第一湾明月湾,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长江第一石灯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古往今来,历来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清代诗人王铭臣的“峡至西陵始,山从明月高。”北宋欧阳修的“西陵山水天下佳。”宋代陆游的“不肯爬沙桂林边,朵颐千古向岩前。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还有现代诗人郭沫若的“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等等。诗人们用他们的灵性之笔,或写三峡人家,或写橹声帆影,或写蛤蟆甘泉,或写青山飞瀑,或写青山飞瀑,或写秀峰奇石。读了这些诗篇,就像身临其境,饱览了三峡人家的神奇景色和浓郁风情。传统的峡江吊脚楼点缀于青山绿水间,久违的古帆船,豌豆角和竹筏子静泊于碧波青溪

 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渔,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致如画,千百年流传不衰的习俗风情更是体现着峡江人民的质朴好客。

 请大家看,眼前这四块形状奇特的岩石,就是灯影石,为什么叫灯影石呢?您看这边的第一块石头就是挺着一个大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中间的就是骑着一个白龙马悠悠的岸然端坐的唐僧了,这边一块就是挑着一个大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僧。孙悟空在哪呢?那您看它手搭凉棚在前行探路了。每当夕阳西下,几块石头倒影在深蓝的天幕上酷似西游记中唐曾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生动画面,就像看皮影戏一样,在当地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所以这四块石头就叫灯影石了。如果您观赏的角度适中,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在灯影四石中,最负盛名的是享有“万里长江第一石”之美誉的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状,重达一百多吨,底部的承载面只有200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半吨的重量,如此单薄的身躯数千风雨雷电的洗礼,竟能黯然无恙,堪称世界奇观。千百万年,雷电击不倒它,狂风摇不动它,暴雨冲不毁它,它屹立在石牌之巅,饱尽天下沧桑,阅尽人间万事,显示着神奇的阳刚之美。当年大诗人郭沫若写下“唐僧师徒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其中的大城就是指此刻的宜昌市。从山下仰望,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拨,沙僧石就会转动起来,如此神奇的巨石,被各地的摄影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拍下姿态万千的,流传甚广,成为长江三峡的标识之一,有人估算,沙僧石的无形资产已达亿元人民币。游客朋友们,离别之际小陈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生活,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失去生活,在您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出来旅行一下。

 在这次的旅途中,我还是有很多做的不得位,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也许我不是最好的导游,但大家却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齐度过这难忘的一天是我导游生涯中最大的收获。最后祝大家在接下的旅途中玩得开心!谢谢!

1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分别是什么?请说出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民歌与其他民歌音乐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山歌指的是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

山歌

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而唱的节、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等基本特征。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编辑本段分布

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

山歌对唱(8张)

性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编辑本段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编辑本段种类

山歌

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常见的种类有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现今

山歌的魅力(8张)

依然流行的有孟姜女调,如《月儿弯弯照》;剪靓花调,如《回娘家》;鲜花调如《茉莉花》;绣荷包调如《走西口》。比如张家界的山歌有《花大姐》、《小小丫姑》、《一个雀子一个头》等 还有贵州土家族的《望牛山歌》,侗族的《嘎八月》,壮族的《壮家妹》等。其他的还有《打支山歌过横排》、《弥渡山歌》、《对鸟》、《槐花几时开》、《马兰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缘》、《难忘溪水》等。

花儿  “头尾齐”、“两担水”和“折断腰”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山歌"花儿"的歌词结构形式。“ 花儿”唱词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头尾齐”式,由4句唱词、即两对上下句组成,每句字数大体一致,但上下句唱词的词组结构在节奏上形成相互交错的效果,单数字或词组与双数词组相对;第二种歌词结构形式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两担水"或"折断腰",是六句式的结构,也就是在“头尾齐”式的每对上下句之间,加进一个3至5字的半截句,不仅增加了歌词的容量,而且节奏富于变化,念起来朗朗上口。加垛:加垛是民歌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垛句一般为密集型节奏,常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强,节奏上处理得整齐一致,顿挫有力,类似于朗诵式的数板。垛句不追求旋律的起伏变化,而是突出节奏的动感。垛句常常插在民歌乐段的中间,其铿锵整齐的节奏与前后舒展悠扬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扩展了词句的容量。垛句还有为其后的舒展旋律重新积蓄动力的作用。加垛又写作“夹垛”。它是民歌乐段结构之外增加的部分,同时它又常常夹在一个段落的中间。

德化山歌  山歌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是集文学与音乐为一体带有民间故事的传唱艺术,流传于当地劳动人民上山劳作、田间劳动时男女对唱而表露心情的一种形式。

德化特点  德化山歌有别于其它地方山歌的特点在于:其一是历史悠久源流清晰。德化山歌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诗有《农桑》、《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父》十门类(各十首),反映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颜仁郁所作诗歌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其二是受地方戏曲推动发展。明清以来德化农村戏曲班、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活动的兴起等,推动了山歌的繁荣发展。其三是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词押韵,语言精炼,章法段落分明;有明显的遣词用语、习惯口语的组词造句和服从韵律的音节节奏安排词句的民间口传编排特征。其四是歌声委婉动听。德化山歌旋律简洁、节奏简单、具有规整的特点,而且歌曲的起伏不大,较为平稳,易于传唱,而且表演形象、生动、亲切、自然、朴实又独具特色。

德化的山歌种类  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如劳动歌类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担号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时政歌类有《抗日救国好名声》、《月光光》、《壮丁歌》、《红军纪律歌》、《翻身歌》等;仪式歌类有《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等;情歌类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等;生活歌类有《劝孝歌》、《顾牛歌》、《问甲心闷》、《园内开花》等。

在经济发达的闽南文化圈,德化山歌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人们用山歌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山区农村山歌处处传唱,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当地的民间民俗礼仪活动、对当地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1]赣南客家山歌  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风流”,“山歌唔唱唔风流”。诸如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山歌来表达。如上犹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岭埂上打呼咒,细妹屋家吃晏昼;细妹听到呼咒响,筷子一扔碗一丢。”表现了细妹听到情哥唱山歌的哟嗬声,便无心吃饭的天真活泼形象。又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歌随人走,这首表现爱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仅广泛流传于赣南,且在粤东、闽西、广西和台湾都有传唱。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兴国山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南北部地区,属赣州市管辖。三国时期孙吴嘉禾九年(公元236年)建县,始称平阳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兴国”年号为县名,至今已有千多年历史。兴国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唐代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书法继繇埒王,名传于世;宋有李潜、李朴父子兄弟一门七进士,均以理学诗文名世……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全县辖25个乡(镇)、304个行政村,73万人口,境内多山地、丘陵,蜈蚣山、大乌山、覆笥山、秦峨山分列东、北、西部,方石岭绵亘中央,只有朝南一隅,地势低平。山上林木茂密,古时山民多为樵夫或半农半樵。

相传,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到至今。”在兴国县志中,就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宋朝大文人苏东坡也留下了“山中木客解吟诗”的佳句。民间流传,兴国山歌为唐末落第秀才罗隐所创,民间至今还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由此可见,兴国山歌至少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兴国山歌本来是山民们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然而,宋朝中叶,一种叫“跳觋”的封建迷信活动从闽西一带的客家人中流传到兴国。跳觋,本意是祈吉攘凶、保佑平安吉庆,它有一整套独特的画符作法的程式,然而,聪明的法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之中,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也就是唱山歌。于是,兴国山歌就进入了室内演唱。山歌,也就随之出现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

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山歌。苏区时期,兴国山歌成为了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辉煌篇章,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唱遍整个苏区。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在宣传土地革命、歌唱新中国等方面更是名闻遐尔。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

景宁畲族山歌  景宁畲族山歌,是景宁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 ; 以歌论事,扬善惩恶 ; 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解放后,以歌颂中国***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质的区别。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 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 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 " 声" ,有独唱、对唱和齐 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著名歌手有蓝春翠 ( 女 ) 、雷石连、蓝振水、雷龙花 ( 女 ) 、雷驮银 ( 女 ) 、雷永庆、蓝荣昌、蓝余根、蓝培菊 ( 女 ) 等。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 情歌、时令歌、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景宁约有手抄歌本 3000 多册,2 万余首。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和《古老歌》、《汤夫人歌》等 4 联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 935 首,哀歌 642 首,由浙江省畲族民间文艺学会整理编印。

《十八小妹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 ; 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景宁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以上都是原生态的山歌。还有一些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即《刘三姐》的主题曲,这是后来改编的。

柳州山歌  广西柳州市的鱼峰山,是柳州山歌的发祥地,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在这里骑鱼飞天成仙的。柳州山歌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历经沧桑而不衰。时至今日,每逢年节日,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上,都有歌手自发结伴对唱山歌,围听者甚众,场面欢快热烈。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态,这在全国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柳州山歌有独唱、联唱、对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柳州传统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称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每逢歌圩,对歌双方你唱我和,即兴创作、临场发挥、出口成歌。用词诙谐生动,出歌迅速犀利,常常让听者为之捧腹。

编辑本段结构  连八句:连八句又写作"联八句",是一种山歌的结构类型,流行在四川和陕西南部地区。其结构形式为:前后是两个上下句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中间插入一段数板性质的部分,节奏比前后两个乐段相对密集,句幅紧凑。全曲一共8句。有的连八句的中段构成完整的4句乐段,便形成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五句子歌:五句子歌也是山歌的一种结构类型,流行在四川、湖北、湖南和陕西南部等地区。它的结构形式是:第1、2句是一个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第4、5句是第1、2句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中间的第3句或是第1句的变尾(即乐句的尾部发生变化),或是第1、第2乐句的综合(比较常见的是第1句的头加第2句的尾),或者使用新的材料。同时,第3句的落音常为调式主音,有时是调式主音的上、下二度音或四度音。这样,五句子歌的落音就形成了如下的规律:五度音-主音-主音(或二度音、四度音)--五度音-主音。

自由、悠长的节奏形态是典型山歌体裁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第一,在陈述唱词的部分,山歌音乐的节奏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目的是直接而清楚地说出心中的话;第二,在唱词的词组或句读(dòu)的后面,也就是旋律的乐节或乐句的尾部,山歌常常出现自由延长音,为的是尽情抒发心中的慨叹。唱词陈述部分有规律的密集型节奏,与感情咏叹时的自由延长音形成了密集与宽放、规律与自由的鲜明对比,并且由于二者频繁而多样化的交替,丰富了山歌的节奏布局,强化了山歌音乐的表现力。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山歌对唱(8张)山歌的魅力(8张)词条(4张)

参考资料

1. 德化山歌资料 .开放分类:

音乐,歌曲,民歌,山歌,吴语

2.吴语古籍编辑本义项

求助编辑山歌目录内容影响 山歌《山歌》是成书于明代的一部中国江南民歌专集,由冯梦龙集编纂。该书是一部记载明代苏州吴语区域(包括今苏州、湖州和嘉兴)的民歌小调集。《山歌》失传已久,1934年一带的吴语区域(包括今苏州、湖州和嘉兴)的民歌小调集。《山歌》失传已久,1934年上海传经堂主人在徽州访得原书,经顾颉刚校点后排印出版。

《山歌》编辑本段内容  《山歌》在编辑体例上,打破了前人单纯按体裁分类的惯例,以内容为主,兼顾体裁并辅以必要的评注。全书共10卷 ,收吴歌356首 ,桐城时兴歌24首。其中不少篇章,真切地反映出对爱情热烈、勇敢的追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方法上大量用比兴手法。语言颇具特色,接近口语,多用双关语。谚语、歇后语也多有应用。作品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

由于编者受世界观的局限,《山歌》所选仍有一些庸俗甚至是之作。这部几乎失传的《山歌》从内容上来说,绝大多数是不可取的。

山歌编辑本段影响  冯梦龙在书前的《叙山歌》中,对民歌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它的价值与社会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扼要的阐述,是一篇较早的民歌短论,是研究冯梦龙民间文艺思想的重要资料。他在评注中提出了民歌整理要遵从民间文艺作品的原貌,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编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书对研究民歌的发展以及明代江南社会生活均有参考作用。

《山歌》它在语言上客观地保留了明末苏州一带的许多吴语词汇,对如今进行的对吴语的历史研究有非常大的价值。

出处:://baike.baidu/view/38813.htm

1、一、传统音乐综述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我国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群众性,乡土气息严重,地域区别清楚,传承习惯浓厚,创新少。

中国传统音乐简介: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1、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的陈述结构

(1)中国传统音乐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区别。

(2)中国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还有一些特定的终止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构关系: 文学中有对联,音乐中就有上下句;文学中有“起承转合”四句诗体绝句,音乐中就有类似的四句结构小曲;文学中有八句结构的律诗,音乐中就有与之结构原则极为相似的、并大量存在于器乐曲的“六十八板体”(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内部有扩展,不及律诗规整);文学中有章回体,音乐中有套曲体;文学中有使用成语的习惯,音乐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现成乐思的习惯……;文学中有“枣核诗”等通过数列形态控制的游戏性诗体,音乐中也就有“金橄榄”等结构形态与之对应。《六十八拍》为琵琶曲。

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曲式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唐大曲和戏曲音乐对现代音乐结构的影响。唐大曲的“散—慢—中—快”的渐变原则和后来的戏曲借助于板式速度结构来组织等线性结构思维,是我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西方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是奏鸣曲。唐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 ①音乐是一种多段体结构。 ②体现着一种从“散起”到“入拍”又经轻歌曼舞而变作“繁音急节”的快速舞蹈(相当于“破”)的部分;收尾时节奏还有“散”(即“曲终长引声”)的渐变速度布局。整个乐曲在开始的时候,每个演奏者就开始调琴,他们预先不调琴,用这种方法将听众的感觉调进来,调进乐曲的感觉中来。 ③用核心音调(而不是主题或曲牌),即兴展衍变形来发展乐思。 ④新的声部控制关系。它是西方现代技术,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乐器萧的“冒吹”和重直觉、重音响的现代多声语言等。罗永辉的《千章扫》,符合现代西方音乐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舞蹈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音乐美的最高原则

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于“和”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视“和为五音之本”。我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许多先秦学者都认识到“和”的作用,如史伯“和生实物”的观点,晏婴“相成”“相济”的观点。

儒家学派产生以后,把乐作为一种教化工具,注重发挥“乐以治世”的社会功能,对“和”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观念就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哀而不伤”,感情适度,在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尽善尽美”,起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作用。传统音乐“和”的取向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当然也有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追求人与自然“和”,导致传统音乐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主题,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水龙吟》《秋江夜泊》《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关山月》《二泉映月》《渔歌》《樵歌》《渔舟唱晚》等众多曲目。这些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赋予音乐更多的教化色彩,追求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使中国传统音乐在音程配合、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对“和”的重视,使中西传统音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西乐重强度,中乐重深度。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它那强烈的震撼力。聆听西方音乐,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自己的全部感官和整个身体。例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轻柔优美和谐,不是使你沉静下去,而是使你顿然产生翩翩欲舞的冲动。中国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一)“中和”之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与强调对比原则的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强调渐变原则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确是相当格守“中庸之道”的。史伯较早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谐的构成规律。他提出,“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继而晏婴提出“相成”、“相济”的观点,实际上是强调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季札在对演奏的各种乐的评价中,更突出地体现审美上的“中和”特点,分出了“哀而不愁气“乐而不荒”等这些“中和”美感的基本类型。孔子对中和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成熟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封建社会儒家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展奠定了基础。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哀而不伤”,达到感情适度;要求音乐“尽美尽善,达到美善统一;又要求人乐诗歌能起“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放《郑》声,兴《雅》乐,达到音调典雅平和。中和之美这一美学范畴,在《乐记》中得以基本完善。《乐记》中指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乐养,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意即: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都须要“和”,惟其有“和”,才能百物生长,生生不已。“和”的实质是:“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磨,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从本体论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境界从不受制于外在因素,人们是在“天人合一”这种人与自然,音乐奇妙和谐的融合中达到审美愉悦,达到对自我的肯定。对现实的超越,它的范畴及概念并没有一种严格的界定。音乐的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是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受民族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历来追求一种中和之道。几千年来,儒家学者就是结合的“中庸之道”来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的,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最主要的审美特征。①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内在修养,德性乃形成对音乐审美中的万物归怀,以广大和谐的原则在超越世界中达到超越现实的终极愉悦。中正和平的精神人格,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精髓。

二. 中国传统音乐以“虚”为音乐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含蓄美,视虚实结合、阴阳相辅、意象共存为最高艺术境界,这种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产物。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淡兮其无味”,他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这种见解发展了《乐记》的“音由心生”的观点,注重用心灵体会自然、人生、社会,强调心的作用,是对儒家过分强调礼乐教化功能的校正。这种重视内心感悟的审美取向不仅影响了传统音乐美学,也符合当今“欣赏即是再创作”的认识,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至今仍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一样,都要表现一个思想,这是一致的,但它们思想的意义取向则很不相同。西方音乐的思想往往趋向于表现“实有”,制造“意义”;中国音乐则趋向于展示“虚无”,取消“意义”。西方文化中,自然始终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存在的,故倾向于对它进行观察、研究,试图揭示其奥秘。所以,西方音乐总是实在、固定而且明晰,很少有空灵的效果。再加上西乐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织体,更加重并突出了它的实在性。中国音乐则不同。中国音乐即使在表现一个实在的对象,这个对象也往往不是乐曲的真正核心,乐曲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对象本身,而是在表现对象的旋律进行中所创造的特殊韵味和营造的疏阔、空灵的意境,使人听起来有一种“荡胸涤腑”的感觉。吴调公在论及诗歌中的“空灵”时,曾描述过这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特点,那就是:“在密度上以少胜多,在色彩上以淡写浓,在时间上从片刻见永恒。”学者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指出:“以愈少之物界形式,表现愈多之精神境界,而堪为人文精神藏休息游之所,其价值宜为最高。”这种含蓄美也许就是东方文化的神秘之处吧。

实践上,中国传统音乐常运用旋律,把主题表现得抽象、虚幻,不同于西乐借助和声、复调、配器,把主题表现得具体、逼真。可以说,西方音乐主要表现为“深刻”,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其内容和效果均很不相同。西方传统音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和情感,其结构重逻辑、冲突,音乐时值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中国传统音乐的深邃则是指音乐思维中所表现出的体验和领悟,是就音乐的意境而言,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幽婉、深邃、含蓄、淡泊,其时值建立在心理感受之上。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的;中乐的“深邃”则是动态的、游移的,无意精确鲜明,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它是主题之外的一种审美特质。

“意象”之美“意”与“象”就作为音乐美学范畴而被广泛运用。意与象两对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创审美欣赏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中,其集中体现为:以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易经》提出“立象而尽意’,“意”为意境,“象”为形象。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立象尽意”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音乐要求通过音乐表演中的“气韵”,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达到“写意”的境界。通过自然景物来“立象”、来达到“尽意”地抒发人的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用的手法。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一种与宗教境界相似,但又与它有着微妙不同的领域,即意境”,在意境中,情与景交融互渗,由景发掘出深层的感情,情的逐渐加深,又诱导出层层幻景,这些幻景构成一个独特的宇宙和崭新的意象。②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立象尽意’,因此它要求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应当通过抽象的音响.凭情内心的感受,发挥审美联想,追求其“弦外之音“即所谓“离实得虚”,方能得到其深邃的意趣。

三, 中国传统音乐以“韵”为音乐美的最佳情趣

“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是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审美取向。“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陆时雍《琴学丛书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一样,都涉及到主客关系,涉及到自我的情感表现和对象的形象描写这两个方面。西方音乐的价值尺度以“真”为旨归,总在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和对自我心灵的表现这两者之间摆动,少有别的追求。其音乐,要么是理智、冷静地模仿自然,给人知觉上的真实感;要么是完全的自我宣泄,给人以情感上的真实感。中国传统音乐则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表现,而是超越再现和表现之外的一种新的方法:写意。通过音色的处理和音列的起伏变化诠释生命的律动和自身的韵味,这是对内在生命律动的深入体验、感受、捕捉和表现,是中国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三)“希声”之

“大音希声”是我国传统美学中重要的音乐审美观之一。它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提出的关于音乐的美学观点。“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产生的“大音希声”的审美观认为,合于“道”的本性的“希声”之音才是“大音”,即为“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④老子称这种音乐为“大音”,不只因为它无声,而更因为无声则合乎道的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的特点。他要求音乐创造一种悠远、朦胧、辽阔的“虚”的意境。这种“虚”的意境便是不可言说的“道”,得“道”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其看来,世界的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而在这里产生“希声”之音的“道”,非“惟人道可道也”的“道”,老子的“道”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上的绝对精神。换言之,种声音乃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老子这种“虚无”结构原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包括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境不仅包括象,也包括象之外的虚空。 中国传统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空明灵透的境界,它虽由音之“实”与意之“虚”构成,但重在“虚”上。因此,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和庄子说的“至乐无乐”引申出“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是合乎逻辑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虚无”、“意境”等审美范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1.流传性 、变异性

2.口头创作、集体加工、具有即兴性。 3.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4.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